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蛋白纯化系统、核酸蛋白检测仪、紫外分析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系统、切胶仪、自动部分收集器、梯度混合仪、恒流泵、蠕动泵、光化学反应仪、馏分收集器

技术文章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基础操作流程详解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是解析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信息的关键工具。正确且规范的操作流程是获取高质量成像数据的基石,下面为您详细阐述其基础操作步骤。

实验前仪器准备
开启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电源,让仪器预热 15 至 20 分钟。这段时间内,仪器内部的光源、相机等核心组件能达到稳定工作状态,保证后续成像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预热期间,仔细检查仪器外观,确保无损坏或异常。同时,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凝胶,凝胶的制备需严格遵循实验方案,以核酸凝胶为例,精准把控琼脂糖浓度、缓冲液 pH 值以及凝胶凝固时间,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核酸片段在凝胶中的分离效果。

凝胶放置与参数设置
将制备好的凝胶小心放置在样品台上,调整凝胶位置,使其位于相机视野正中心,且保持水平。凝胶放置的偏差或倾斜会导致成像出现变形,影响后续条带分析。随后,依据实验目的与样品类型设置成像参数。若检测核酸,常用紫外光激发,需选择合适的紫外光源及对应的滤光片,如检测溴化乙锭(EB)染色的核酸,滤光片应选择能透过 300 - 360nm 波长光的类型。同时,设置合理的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过短,条带信号微弱难以识别;曝光时间过长,条带过亮且可能产生拖尾,掩盖关键细节。初次设置时,可参考仪器操作手册建议值,再通过预实验微调。

图像采集与初步查看
完成参数设置后,点击仪器操作界面的 “采集” 按钮,系统开始捕捉凝胶图像。采集过程中,确保周围环境安静,避免仪器受到震动干扰成像质量。图像采集完成后,立即在仪器显示屏上进行初步查看。检查图像整体清晰度,条带是否清晰可辨,背景是否干净无杂质。若图像出现模糊、条带不清晰或背景过亮等问题,需分析原因并重新采集。例如,背景过亮可能是滤光片选择不当或暗箱遮光效果不佳,需及时调整。

图像分析与数据记录
利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自带的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深入分析。软件具备强大的条带识别功能,通过设置合适的阈值,可自动定位并标记凝胶中的条带,测量条带的位置、宽度、灰度值等参数。科研人员依据这些参数,进行核酸片段大小测定、蛋白质表达量分析等工作。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样本条带的灰度值,可准确判断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完成后,将关键数据及时记录保存,便于后续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的基础操作流程涵盖仪器准备、凝胶放置、参数设置、图像采集与分析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科研人员需严格按照流程操作,才能充分发挥仪器效能,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号